专题专栏详细页

首页?>?细览页?>?专题专栏详细页

《马家胡同的变迁》-胡萍

文章来源:

添加时间:2016年10月18日

点击量:

  马家胡同的变迁

  银州区红旗街青年社区 胡萍

  马家胡同坐落在龙首山脚下,我在这里出生、成长,直到结婚,才离开生活了20多年的马家胡同。

  离开马家胡同好些年了,竟然一次也没有回去过,几次想去看看,终因一些事情搁浅。

  去年,初春的一个早晨,拿起相机,准备去沙子沟看看旧房改造工程进行的怎么样,回来的路上正好从马家胡同穿过,顺路看看记忆中的马家胡同是什么模样了。

  沙子沟一带的低矮平房都不见了,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,看见几位年龄相仿的人对着建设中的楼房指指点点,说说笑笑,便凑了上去,聊了起来,原来,他们是居住在沙子沟的居民,他们早就盼着能住上楼房,政府下决心改造沙子沟,给这里的居民带来了福音,他们几位,几乎每天都来看自己的新居,盼望着尽早搬进去。

  拐进马家胡同,这里已经旧貌换新颜,眼前的马家胡同道路拓宽了,低矮的平房不见踪影,多层、高层建筑林立,

  各个小区绿化得很别致,一个超大的露天市场在胡同北面,商品齐全,应有尽有,买卖兴隆。我慢慢徜徉在马家胡同,努力寻找着过去的影子,哪怕是枝枝蔓蔓,点点滴滴。然而,一切都是徒劳的,物换星移,日异月殊,记忆中的那个小胡同已经不见踪影,如今,这里车水马龙,市场人声鼎沸,到处都干干净净,清清爽爽,分明是一个现代化的新环境。

  看着眼前这条柏油铺就的路,望着路两旁的高楼,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。

  小的时候马家胡同是真正的胡同,窄窄的小巷,坑坑洼洼,曲曲折折,阴天下雨的时候,泥水四溢,人们踏着泥土出,带着泥水归。小路两侧是低矮的平房,家家户户用泥巴堆砌的院墙,门前是柴草垛,房子的一侧一定会有个煤棚子,贮存冬季取暖和做饭烧炕用的煤。每到做饭的时间,家家户户烟囱冒着缕缕青烟。小巷的上空被烟雾笼罩,空气中弥漫着CO2和SO2的味道。那时的饭菜也极简单,生活条件好的人家会煮点白菜土豆罗卜,很少见到油花。条件不好的基本是大饼子或高粱米饭就着咸菜大酱吃。所以,那时特别盼望过年,过年可以吃饺子,可以穿新衣,在我青少年的记忆里没有比过年更让我快乐的事情了。

  到了初冬,马家胡同一派冬忙的景象,每家的门前、屋顶晾晒着大白菜,早晨摊开晾晒,晚上码成垛,防止冻坏。记得,每年我们家都要买一千斤大白菜,晾晒的任务极其艰巨,每天早晨,从暖暖的被窝爬出来,就被妈妈逼着去晾白菜,白菜上结满了青霜,手触碰到白菜就如同抱着个冰坨,开始会觉得凉、冻、麻,慢慢的就没了知觉,再看那双小手已经冻得通红通红的,即使这样,也不敢有丝毫怠慢,因为干不完活不能吃饭,不能上学。其实,也不是妈妈有多狠心,是妈妈实在忙不过来,她要照顾一家子6口人的生活。上学路上,一眼望去,满巷都是白中透绿的大白菜,那场面尤为壮观。

  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件事,上厕所。那时候家里没有卫生间,上百口人共用一个公共厕所,早晨起来,厕所排了长长的队伍,不管多急,也得耐心等待,有些人急的团团转,憋得那是相当难受。不得已,只能别睡懒觉,早早起来占蹲位。

  时间过得真快,转眼间,我从马家胡同走出来已经32年,这些年虽然没有回去过,但我知道,马家胡同变了,再不是过去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的小巷。今天,一睹其芳容,惊叹马家胡同的旧貌换新颜,变了,马家胡同和银州区一样,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  看见今非昔比的马家胡同,我感叹道:改革开放以来,马家胡同变了,我们的银州变了,街道更宽,住房更宽敞,公共交通更发达,四通八达的公路、铁路、高铁,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。30年前人们羡慕的: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的生活已经成为现实。鳞次栉比的高楼将古老的银州装扮一新,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,品种齐全,餐桌上鸡鸭鱼肉,山珍海味。小时候想都想不到的各种水果走进各家各户。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更重视教育的投入,铁岭的大学、中专、高中等各类学校应运而生,每年,培养出大批的各类人才,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各个岗位。30多年里,人们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,我看到的是市民的笑脸,孩子的笑声,我在银州的怀抱里感受到了母亲的博爱。

  30多年的时间,铁岭人创造了奇迹,正是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才会有家乡面貌的改变,社会大局和谐稳定,生态环境的改善,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。文化娱乐的丰富,太平盛世的盛景。

  马家胡同的变迁,是铁岭的一个缩影,短短30多年,马家胡同已经演绎化茧成蝶的美丽。

  回首30多年的时间里,我亲历了银州的变化,参与了银州的建设,见证了银州的成长,佐证了银州怎样从一个小县城变成在全国有些名气的地级市——铁岭市。

  我爱你——古城银州,我爱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,愿我的家乡越来越美。